三、招展了應用技術的習用之法
太極拳作為拳技,當然離不開技擊,然而,他不同于上陣殺敵的軍旅武藝, 更不同于江湖豪客爭強斗狠的手段,他是民間人士的健身自衛(wèi)術。生當康乾盛 世的王宗岳在《太極拳論》等文中充分地反映了這一情況。因而,其技法原則是“舍己從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走以化敵,粘以制敵,應用之術是搠才曜 擠按、采拗肘靠,進退顧盼定十三勢。武禹襄所處時代雖與王宗岳不同,但二 人的社會地位基本相似,因而武禹襄所著拳論,在應用技藝方面秉承王氏宗旨, 拓展了應用技藝的用法。由于太極拳的技擊特點,打手練習的需要,在跌打踢拿等傳統(tǒng)技法之外, 又派生出一項“擲法”,就是發(fā)放的技術。這一技法的最大優(yōu)點是不傷人,符合 制人而不傷人的精神,因而后人在太 極拳打手中強化了這項技藝的訓練, 要放得遠,發(fā)得脆。對此,武禹襄在 《太極拳解》中提出“蓄勁如張弓,發(fā) 勁如放箭”的要領。其傳人李亦畬依 據(jù)這一論述,發(fā)展為“五弓合一”之 說,著有《身備五弓解》:“五弓者, 上有兩膊,下有兩腿,中有腰脊,總 稱五弓。五弓者,總歸一弓,一弓張, 四弓張,一弓合,四弓合;五弓為一 弓,才能實用。大弓張,四弓張,大 弓合,四弓合,總須節(jié)節(jié)貫穿,一氣 呵成,方能人為箭,我為弓?!彼€親 手繪制了《太極五弓圖》傳世。把人的身體分別看成五張弓,身 為主弓,四肢為輔弓,以腰為軸,上 下相隨,于是五弓合一成為練習內外 整勁的不二法門,成為武派傳人拳法 經(jīng)典。談到這里須請讀者注意,要知 人體與弓箭并不相同,“五弓合一”是古人借張弓射箭的機理來做比喻。我輩 練習時,應在意的指導下求勁,而不是仿其形。在用勁節(jié)節(jié)貫穿方面,武禹襄在《十三勢行功要解》中說:“發(fā)勁須沉著, 專注一方?!庇终f:“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 腰,總須完整一氣。前進后退,乃能得機得勢?!焙笕朔Q此為“九節(jié)勁”,成為 整體發(fā)勁的要領。郝月如在《太極拳的走架打手》中把五弓合一與上下相隨作 了歸納:“發(fā)勁要上下相隨,勁起于腳跟,注于腰間,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腰如弓把,腳手如弓梢,內力要彈性,方有放箭之力也?!?這些練法和要求,后世太極拳家視為準繩,其他武術家也多借用。在拳勢運作和打手動靜剛柔相互轉換以及如何舍己從人等整體活動方面, 武禹襄在《十三勢說略》中提出了 “虛實說”,強調“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 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崩钜喈屧凇段遄衷E》中做了補充:“一身之勁練成 一家,分清虛實”,還繪制了《論虛實開合,說明了虛實的重要。 平時走架應練習輕靈閃倏之勁,體驗內勁“忽隱忽現(xiàn)”的虛實變化;與人打手 應練習突變猝發(fā)之勁,是對敵的“忽隱忽現(xiàn)”的虛實變化。為了練好虛實清楚 和相互轉換的功夫,武禹襄還將“騰挪、閃戰(zhàn)”列入身法要領之中。太極拳史 論家徐震在《太極拳五詠》中寫到:“閃戰(zhàn)基腰運,騰挪賴步輕”,二者是練 習小力勝大力,避實擊虛的心法。以虛實變換作為太極拳的技術核心,深化了 《王譜》陰陽剛柔變化之理。撐全身,是實,然而又不可“全然站煞”,站得過死,過實。要“實中有虛”, 精神貫注,自胯至膝至足關節(jié)肌肉都要松沉,體重落于足心涌泉穴。足心要虛, 有吸引地心之意,故《虛實開合圖》注明“腳懸”。左腿雖虛,也要“一波三 折”膝部微屈,有上提之意,足尖(腳前掌)點地,是虛,但虛也非“全然無 力”,足尖著地處要有騰挪之勢,上與胸部相系相引。故圖中注明“提腳”?!短撡u開合圖》脊部繪有四個三角(△),有些拳友問我這是何意?對此我 過去未聽師長講過,也未看到哪位高賢在文章中說明過,只好臆測。我認為這 四個△自上而下指位于脊部的夾脊穴、命門穴、甑骨和尾閭(含長強穴),因此 四處在走架打手時都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十三勢行功歌訣》云:“尾閭正 中神貫頂”,尾閭處松沉直豎,真氣凝聚,下可達兩足,上可貫兩膊。又尾閭如 同船舵,此處轉動,兩肩兩胯即靈活有力。命門穴前對神闕,上對夾脊,下對 尾閭,為真氣所居之地。因為這四處都很重要,故李亦畬先生在圖中特予標出, 以便引起人們的注意。《虛實開合圖》雖然說明不少問題,但是作者仍然指出這僅是“虛實之大 概。究之周身無一處無虛實、又離不得此虛實”。也就是武禹襄先生在《十三勢 說略》中談到的“虛實須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碧珮O拳 的修煉著重神意的鍛煉,不尚拙力。應用時敵實我虛,敵虛我實,故平時走架 就須注意自身的虛實變化,內勁的潛換,處處講求虛實。每一動作前后左右上 下均有虛實重點之可循,務要分析清楚做到心中有數(shù),打手時才能“左重則左 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隨著 內勁的潛換,形體的開合,虛實也在不斷地變化,或先虛而后實,或先實而后 虛,意之所致,彼響斯應。李亦畬先生在圖中不僅說明了虛實,也強調了開合,說“虛實即是開合”。 因走架打手時的虛實多指內勁,只能覺察而不易看到,開合則指外形、動作明 顯可見。然而形體與內勁要內外合一、互為作用,才符合李亦畬先生繪制此圖 的本意。曾得到李亦畬先生教誨的郝月如先生對虛實開合曾有精辟的闡述: “習太極拳者須悟陰陽相濟之義,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分者,開大也;合者, 縮小也。其中皆由陰陽兩氣開合轉換,互相呼應始終不離也。開是大,非頂撞 也;縮是小,非躲閃也。”(郝月如《太極拳的走架打手》)指出開要舒展,走 架時筋骨關節(jié)放松,以便氣血通暢,手眼身腰步協(xié)調合一,一動皆動,勢如張 弓,內氣周旋,外應百變。合要緊湊,雙手各管半個身軀,護中用中,步武穩(wěn) 健靈敏,腿法嚴密快速,有的放矢,一發(fā)即收。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舒展不 忘緊湊,緊湊胤續(xù)舒展。由于我國攝影術在晚清尚未普及到民間,武禹襄、李亦畬、郝為真等前輩 均未留有拳照,但從李亦畬所繪《虛實開合圖》中,我們隱約可以欣賞到這些 前輩走架之風范:“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重心穩(wěn)定,結體精嚴,法度完 備,嚴謹工整,靈動飄逸,大氣磅礴,虛非全虛,實非全實,開中有合,合中 有開,奇正相生,變化無端,周身一家,氣勢連貫,格調高雅,富有深厚的文 化意境,為我們后人走架打手提供了典范。由于武派太極拳以陰陽為體,中庸為綱,虛實開合為用,故研習者稱之為 “開合太極拳”。
瀏覽2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