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從廣義上講是淮河以北的地區(qū),包括河南東部、安徽北 部和江蘇北部。狹義上的淮北通常被限定于安徽淮河以北部分,特 指淮北市。本書提及的淮北,時有狹義、廣義交替使用現(xiàn)象,讀者 要注意其中的區(qū)別。這一區(qū)域自然災害頻繁,地瘠民貧?;幢边B接 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兩大農(nóng)業(yè)區(qū),同時在交通上北上南下, 自古以來戰(zhàn)略地位非常重要。
(-)淮北的氣候和自然災害
淮北處于黃河和淮河之間,而這兩條河流也是我國最易發(fā)生水 災的河流。產(chǎn)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氣系統(tǒng)為臺風(包括臺風倒槽)、 渦切變、南北向切變和冷式切變線,以前兩種居多。在雨季前期, 主要是渦切變型,后期則有臺風參與。臺風路徑遍及全流域。暴雨 走向與天氣系統(tǒng)的移動大體一致,臺風暴雨的中心移動與臺風路徑 有關。冷風暴雨多自西北向東南移動,低渦暴雨通常自西南向東北 移動,隨著南北氣流交匯,切變線或鋒面作南北向、東南一西北向 擺動,暴雨中心也作相應移動。例如1954年7月幾次大暴雨都是 由低渦切變線造成的,暴雨首先出現(xiàn)在淮南山區(qū),然后向西北方向 推進至洪汝河、沙潁河流域,再折向東移至淮北地區(qū),最后在蘇北 地區(qū)消失。一次降水過程就遍及淮河全流域。由于暴雨移動方向接 近河流方向,使得淮河流域容易造成洪澇災害。淮河水利歷史悠 久,早在公元前600年以前,在支流濟河和東洲河之間洼地周圍, 圈堤蓄水,即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勺陂。經(jīng)歷代維修擴建,堤周長 在100—30。里之間變化。公元前486年,挖通了幫溝,開通了淮 河和長江之間的航運。公元前482年,又開通了鴻溝,由淮河支流 泗水,經(jīng)古濟水到達黃河。公元605年,又修建了通濟渠,從黃河 引水在泗州入淮水。這些古運河對南北交通起了重要作用。黃河侵 淮奪淮后,淮河水患頻繁。明代潘季馴主持治水在洪澤湖周邊筑 堤,蓄納淮河來水,企圖“蓄清刷黃”(用淮河水刷深黃河入海河 段)維持漕運,但未達到預期效果,后來,楊一魁主持治水時,把 淮河洪水分入運河,并由芒稻河入長江,是為導淮入江的開始。
受黃河長期侵淮奪淮的影響,地形和水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古 濟河、粗野澤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廢黃河河 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澤湖、南四湖和駱馬湖。因此,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前,淮河水系紊亂,排水不暢或水無出路,造成了 “小雨 小災、大雨大災,無雨旱災”的局面。中游的水下不來,下游的水 又流不出,是一條難治之河。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區(qū)。其特點是:冬春干旱少雨,夏秋悶熱多雨,冷暖和旱澇轉變急 劇?;春恿饔虮┯旰樗性谘雌?—9月,6月主要發(fā)生淮南山 區(qū);7月全流域均可發(fā)生;8月則較多地出現(xiàn)在西部伏牛山區(qū)、東 北部沂蒙山區(qū),同時受臺風影響東部沿海地區(qū)常出現(xiàn)臺風暴雨。9 月份流域內暴雨減少。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淮河南部進入梅雨 季節(jié),梅雨期一般為15—20天,長的可達一個半月。據(jù)歷史文獻 統(tǒng)計,公元前252年至公元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 平均發(fā)生水災27次。1194年黃河奪淮初期的12、13世紀每百年 平均水災74次,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發(fā) 生水災94次,水災日趨頻繁。從1400—1900年的500年中,流域 內發(fā)生較大旱災280次。洪澇旱災的頻次已超過三年兩淹,兩年一 旱,災害年占整個統(tǒng)計年的90%以上,不少年洪澇旱災并存,往 往一年內澇了又旱,有時則先旱后澇。年際之間連澇連旱等情況也 經(jīng)常出現(xiàn)。
淮河干流以北是黃淮沖積平原,平坦遼闊,土層深厚,地面自 西北向東南傾斜,呈1/5000—110000比降。北部蕭、濰、宿、靈、 泗諸縣境,分布有低山殘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蕭縣官山最 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頂342米,宿縣乾山312米,泗縣屏山 119米。沿淮兩岸,分布著灣地、洼地和湖泊,是淮河滯洪、行洪 地帶。
受自然地理的影響,淮北自然災害頻頻發(fā)生。以蒙城縣為例, 據(jù)《蒙城縣志》,蒙城縣有史可查的資料統(tǒng)計:發(fā)生較大的水災67 次,黃泛24次,旱災19次,風、雹、霜凍23次,病蟲災害34 次,地震7次,合計174次。自然災害的頻繁,尤其是黃河決口泛 濫,大量的水利工程被毀壞。上一次損毀的水利工程尚未修復,下 次的自然災害又發(fā)生,陳陳相因,災害造成的危害就更重了。嘉慶 三年(1798年)睢州黃河決口泛濫至渦河、淮河。嘉慶十八年九 月,睢州黃河決口泛濫至渦河、淮河。嘉慶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五 年三月儀封黃河決口,大水涌入渦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六月,祥符張家灣黃河決堤,洪水主浪頭涌入渦河。道光二十三年 六月二十七日,中牟九堡黃河再次決口,洪水主浪頭再次涌入渦 河。從嘉慶三年到道光二十三年這46年間,蒙城一縣就遭受6次 黃河決口泛濫的危害,平均不到8年一次。這還是黃河一條河流大 的水災,這其中還有其他小的水災,其他類的自然災害。黃水一
過,大量泥沙淤積,河道淤塞,排水不暢,小雨即澇?;幢币粠?質不好,基本上以砂姜地為主,砂姜地土層薄,不易含蓄水分,一 遇陰雨即積澇成災;稍長時間不下雨,又容易出現(xiàn)旱災。淮河歷年 災害如表1-1所示。
表1-1淮河歷年災害統(tǒng)計表①
時期 | 水災次數(shù) | 旱災次數(shù) |
公元前256 —前101 | 11 | 16 |
公元前100 —前1 | 13 | 15 |
1—99 | 15 | 25 |
100—199 | 26 | 30 |
200—299 | 26 | 19 |
300—399 | 24 | 36 |
400—499 | 22 | 33 |
500—599 | 24 | 33 |
600—699 | 29 | 28 |
700—799 | 26 | 34 |
800—899 | 40 | 46 |
900—999 | 54 | 68 |
1000—1099 | 46 | 61 |
1100—1199 | 29 | 48 |
1200—1299 | 35 | 43 |
1300—1399 | 73 | 50 |
時期 | 水災次數(shù) | 旱災次數(shù) |
1400—1499 | 74 | 56 |
1500—1599 | 93 | 67 |
1600—1699 | 94 | 68 |
1700—1799 | 96 | 58 |
瀏覽2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