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是有靈氣的,具有驅魔避邪的功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 “古鏡若劍,若有神明,故能避邪魅忤惡。”劍與鏡同時成為道士最重要的 法器。以至于道教書籍如《尚書故實》等,皆強調(diào):“防身卻害”,須佩“天文之符劍”;“凡學道術者,皆須有好劍鏡隨身”。被稱為“祖天師”的 第一代道教(五斗米教)教祖張道陵,曾受以大教祖太上老君三五斬邪雌 雄二神劍,保佑煉成龍虎大丹,練成種種降魔的法術,為百姓除害。當蜀 中有妖魔出現(xiàn),瘟疫肆意的時候,張?zhí)鞄熢谇喑巧皆O下道壇,鳴鐘擊鼓, 呼風喚雨,劍指之處,所向披靡,什么八部鬼師、六大魔王統(tǒng)統(tǒng)敗于神劍 之下。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他,在端午節(jié)這天有張貼《張?zhí)鞄焺匚宥緢D》 的飛俗,以示滅禍鎮(zhèn)宅之意。
武當劍是武當山道教的鎮(zhèn)山法寶。據(jù)宋代編的《玄天上帝啟圣錄》記 載:玄天真帝君越海東游時,豐乾大天帝賜給他一把“黑駝裘角斷魔雄 劍”,令他佩此劍居山修煉,收斬妖魔。玄天真武帝君幾經(jīng)歷險,后到武當 山下,果見山藏水沒,于是人山渡澗,擇地隱居內(nèi)修。據(jù)傳到元末明初, 武當拳祖師張三豐集“黑駝裘角斷魔雄劍”之特點,取山中鐵英鑄劍,并 以山下龍泉之水淬劍,取亮石磨劍,歷經(jīng)數(shù)年鑄成“武當龍門古劍”。寶劍 上的七顆金星,若碰到妖魔就會化作萬道霞光,以鎮(zhèn)邪惡,故稱為“七星 寶劍”。至于有人將龍泉劍上刻有七星和龍鳳,并稱謂“龍鳳劍”或“七 星劍”,?其寓意為歐冶子制劍處有七口井,其狀如北斗星座。這與武當 劍上的七星是有區(qū)別的。也具有仿造的意味。張三豐在《熔神鑄劍》詩中 寫到“師傳鑄作青蛇法,坤鼎乾爐鍛煉成。非鐵非金生殺氣,無形無影自 通靈。掣來匣外乾坤窄,收人胸中芥子生。萬兩黃金無覓處,隱然身畔斬 妖精”??梢?,武當劍在鑄造之初就與斬妖鎮(zhèn)邪相聯(lián)系。以至后來遼寧北鎮(zhèn) 人宋唯一在《武當?shù)づ蓜πg》中稱:“武當劍術乃洞玄真人張三豐受真武之 大法,原為護道降魔起見。嗣后,祖師立成九派,分為三乘?!铣速?月神術,即字柱、極三字之派也;中乘乃匕首飛術,即符、鑒、匕三字之 派也;下乘乃長劍舞術,即釜、籌、丹三字之派也?!逼渲小敖的А?“偃月 神術”“匕首飛術”等都沒有脫離武當劍避邪驅鬼的初衷。宋代以來,大興 道教,人們將劍的避邪驅鬼功能分為三等。即如果是地獄的鬼神作孽為災, 必以上劍治之;如果是山澤妖怪侵害百姓,要以中劍治之;如果是魑魅作崇害人,當以下劍治之。神劍非鐵,化氣于身,不殺無罪,不伐忠臣。
相傳的“黑能裘角斷魔雄劍”和“武當龍門古劍”,都具有斬妖除魔的 神力。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現(xiàn)已開掘的武當高道古墓中都無一例外的隨葬有劍器。 1979年,在武當五龍?zhí)以炊礀|發(fā)現(xiàn)了“宋代名道士孫寂然之墓”,出土了一 把長74厘米,寬3.4厘米,劍身有七顆金星,劍格處飾有龍紋的七星劍; 1982年,在五龍宮桃源峰桃源洞的廢墓中,出土了明代李孤云的一把長72 厘米,寬3. 8厘米的清鋒劍;1983年,在紫宵宮西坡已廢墓中,出土了明 代的簡中陽一對長74厘米,寬3厘米,劍身鑲嵌七顆金星,劍格為山字形 銅飾的七星陰陽雙劍武當山先后出土了七把寶劍,更進一步以實物資料證 明武當?shù)澜獭⒌朗颗c武當劍器的密切關系。武當劍法是武林中公認的秘傳絕技。晉代以后,佛、道二教興起,民 間習劍遺風更盛,出現(xiàn)了宗教與劍的進一步結合現(xiàn)象。以南朝著名道士陶 弘景為最,并開創(chuàng)了道與劍結合之風。唐宋時期,道與劍的結合之風更加 盛行。據(jù)《宋史?陳摶傳》記載:唐代貞元時人,呂洞賓好道善劍,為武 當?shù)纼?nèi)內(nèi)功鼻祖也。“呂洞賓有劍術,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shù)百 里,世以為神仙?!贝藭€記述了呂洞賓的話:“世稱吾能飛劍戳人者,吾 聞之笑曰:‘慈悲者佛也,仙猶佛爾!’安有取人命呼?”這說明呂洞賓在劍 法方面造詣頗深。相傳流傳至今的武當純陽劍法,即為呂洞賓在武當山南 巖宮修真時,以“八仙”中的漢鐘離所授“天遁劍法”和“龍虎金丹秘 文”為基礎,舉一反三,精制細摩后悟創(chuàng)。后又隨內(nèi)功修煉一起,傳陳摶、 王重陽及再傳弟子張三豐等,他們都是武功出神入化之人。另據(jù)《道統(tǒng)源 流志》記載:“張三豐,又名全一,名君寶,字玄玄,元,遼東懿州人,好 道善劍?!庇捎趶埲S久在武當山修身養(yǎng)性,習練劍術,故相傳武當劍乃張 三豐所創(chuàng)。若干年來,武當劍術一直是武當山的護山之寶,雖然源遠流長, 卻一直是單線相傳據(jù)考證,1932年吳峻山先生曾出示過遼寧北鎮(zhèn)宋唯一編寫的《武當劍譜》在劍譜末附有歷代授受者:張三豐—張松溪—趙太 斌王九成—顏昔圣—呂十娘—李大年—陳蔭昌4碧月俠—宋唯一一李景 林;另一說法,張三豐4佚名4黃百家—甘鳳池4郭濟元—陳世鈞—李景 林。上述兩種說法盡管不同,但武當劍法最終歸于李景林當是確鑿無疑。
劍本身是沒有生命的有形之物,然而由人運之,便產(chǎn)生了靈氣,并成 為道士與玄武神靈連通的重器;道士踏罡步斗、仗劍而舞、念咒作法,以 玄妙髙超的“劍舞”,表現(xiàn)自我宗教法力無邊和神圣,具有不可戰(zhàn)勝的神 力。用這樣兩句話概括更為合適:神者劍之本,劍者神之具;神者劍之主, 劍者神之舍,二者缺一不可。
瀏覽311次